貿易商的沈痛告白三-如履薄冰

市場永遠在變,廠商自己本身也不能抱持著用一種方法打到底的心態


與老周南下到了顧客的工廠,不誇張,整個區域幾乎都是精密加工類的同行,幾次跟朋友談到台灣的工廠,發現他們都會有一些刻板印象,覺得燈光昏暗、都是鐵皮屋,但台灣很多工廠的設備是非常先進的,大樓與接待廳也裝潢得很標緻,這次拜訪的製造商就屬於後者,現場機具幾乎都自動化,一進接待室老周的朋友姜先生出現了,姜先生在該領域算是台灣的領頭羊,雖然是公司負責人,但他說他是從課長開始發跡的,所以大家還是習慣叫他姜課長

「呦課長聽說今年業績不錯呀,老周邊說著邊嗑著瓜子。」
哪裡的話,還是老樣子,必須好好努力呢

這時我就問了姜課長,當初是怎樣從課長發跡的呢?
確實那個年代每天光是接單就手軟了,而大多數的的工廠光是賺錢就來不及了,誰會想著做品牌“不務正業“呢?但由於我之前到美國唸書的經歷,知道美國原本工廠也很興盛,一直到1970後漸漸倒閉,也就是我們稱的“鐵鏽帶”,那時正是我們代工興盛的時期,我當時就有所體悟,一個國家的代工會隨著時代轉移到另一個國家,代工絕非長久之計,所以那時也著手行銷部,創立自己的品牌了。

但又不是每天過年,做慣了接單產出這種生意模式後,突然要轉變成面對終端市場,一開始肯定是備感壓力的,更何況跟工廠最大的不同是,工廠只要增加預算新增機器或者機房,產能一定會上升,做品牌卻不同,有時候即使你下了重本行銷,卻沒有迴響,品牌經營通常都要長時間才能看到回報,目前我們念得出來的大品牌,IBM、Toyota、LV這些硬體品牌都是花了幾十年的光陰才能到達現在的成果,而這些品牌發展到最後,甚至也將工廠部門銷售出去,當時光是為了說服老爸轉型,跟他解釋為什麼得這麼做就花了不少時間,內部也是有一些反對的員工在,畢竟工廠穩穩的接單錢就穩穩地近來,而搞行銷部卻燒了不少錢成效卻不太彰顯。


有的同業也轉型品牌,作了兩三年看沒起色還是回去做代工接單的老本行了,還好公司產品扎實,後續業績也慢慢拉起來的,但就像我之前提到的,國際大品牌都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建立起,我們目前還沒到這個階段,有一部分的利潤還是得靠代工,希望到未來品牌利潤可以支撐整個公司完成轉型,在轉型中品牌攻打的市場也得小心,在接單還佔有一定比例的利潤時,不會與自己上游的客人搶生意。

另外有的同業先增加研發部門,將技術跟品質提高到非他不可的地步,這也是一種轉型。姜課長語重心長的說:「但不管是邁向哪一個分支,市場永遠在變,廠商自己本身也不能抱持著用一種方法打到底的心態,今天這個商業模式成功,不代表未來也管用,在資源選擇與分配上,我們每一個抉擇都如履薄冰,戰戰兢兢的走著才走到今天。」

沒有留言